中新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春丽)在第24个世界心脏日(2023年9月29日)到来之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王宇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更多人关注心脏瓣膜病及其危害,提高筛查和识别能力,守护健康生命。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心脏瓣膜病?王宇鹏说,心脏瓣膜病与年龄密切相关,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可能患有中度至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定期进行专项体检,尤其是心脏彩超筛查,对于筛查和发现相对早期的心脏瓣膜病非常有帮助。
此外,有心脏病史,尤其是心脏瓣膜病或家族史的人群,是预防和控制心脏瓣膜病的重点人群。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他们的心脏瓣膜衰变率会相应增加,也需要特别注意。“还有风湿热。可能年轻人对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很陌生,其实这是一种基础疾病,可能会造成心脏瓣膜病的高发。”王宇鹏说。
还有一类心脏瓣膜病伴有先天性畸形,如常见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这种病发病比较早,60岁之前就可能出问题。针对这类人群,王宇鹏指出,做好筛查工作非常重要。年轻的时候就应该进行相应的检查。"倾听心脏杂音,通过超声波检查是否有瓣膜疾病."
浅谈如何防治心脏瓣膜病?王宇鹏指出,心脏瓣膜病与年龄和慢性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控制慢性病,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调整生活方式,将有助于心脏瓣膜病的防治。
对于已发现患有心脏瓣膜病的人,王宇鹏还指出,应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对于轻度或中度瓣膜狭窄的人群,应定期随访,避免感染,防控慢性病。
“如果我们已经达到中度或重度狭窄,我们应该仔细评估患者是否有任何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晕厥、胸痛等。”王宇鹏说,如果已经发现中度和重度瓣膜狭窄,并出现相应症状,应采取积极控制措施,建议手术。
这位专家说,目前,医务人员手中有了更多对抗心脏瓣膜病的“武器”,治疗 ***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身体反流或心脏瓣膜疾病梗阻不能完全缓解;
二是手术治疗,这也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经典方式;
再次,经导管外科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即主动脉瓣疾病包括二尖瓣疾病和三尖瓣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老年患者,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不能耐受基于大创伤和全身麻醉的手术。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微创手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王宇鹏还表示,经导管治疗包括两种类型:自膨式股动脉瓣膜(self-expanding valve)和球膨式主动脉瓣膜(ball-expanding valve)。“目前无论是自膨式还是球膨式瓣膜,在国内都发展得非常好,这也为我们的日常治疗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武器’。”
王宇鹏还记得曾见过一位从外地来京的病人。病人有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晚上不能平躺。看了相关的科普节目后,他发现自己的症状和节目中描述的很像,于是主动去了北医三院,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主动脉瓣疾病。经导管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也很高兴。他回老家后给我们发来消息,感谢我们。”
除了疾病本身的高风险,心脏瓣膜病防治的另一个难点是大众对疾病的认知有待提高。王宇鹏表示,在世界心脏日到来之际,希望向更多人传播关于心脏瓣膜病的知识,让更多人去看一看、去检查,尽早筛查心脏瓣膜病,及时干预,保护健康生命。(完)
标签: 瓣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