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招股书提交以来,WeWork终于上演了一场“宫廷政变”。WeWork从沸沸扬扬到估值,路演受阻,市场质疑,联合创始人将被投票出局,只用了一个多月。
周二(9月24日),WeWork创始人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宣布辞去CEO职务,只担任非执行董事主席。虽然诺伊曼辞职是为了公司利益最大化,但实际上对他来说,这是一场失败的商业游戏,是人类的彻底崩溃。
亚当·诺依曼(Adam Neumann)的疯狂和吸引人的特点,让WeWork的追随者和投资者长期以来坚信“增强世界意识”的口号。直到最近公司上市受阻,受到市场内外的质疑,WeWork混乱的内部管理和被质疑的企业文化才暴露出来。
员工流动性大,管理模式混乱,裙带关系盛行,性骚扰,疲惫的公司文化等等。当新员工到达WeWork时,他们往往会为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呈现的前景而兴奋,但不到三个月,他们就会因为疲惫而离开。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酷爱龙舌兰酒,为了迎合他的爱好,WeWork总部经常成为“酗酒者的聚集地”。此外,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还被指控在办公室玩游戏和滑板并懈怠工作,抵押公司债务和为自己私自移动商标。
上市问题上的分歧直接导致了他与第一大股东孙正义的决裂。
孙正义评论说他“无视规则”。当WeWork的估值从470亿美元跌至150亿美元时,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不顾投资人的“减少损失”,坚持迅速上市。孙正义不得不通过董事会投票来“赶走”他。
目前,WeWork已经正式暂停上市进程,甚至有消息称今年不会上市。
WeWork的上市一直被认为是给行业一个非常好的信号,是联合办公故事的有力“证明”,但实际上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有故事支撑。我们应该更清楚的看到这个行业的真实需求和联合办公商业模式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在国内联合办公企业逐渐发力的时期。
国内联络处的繁荣与困境
国内的联合办公是从双创开始的。2015年, *** 倡导“创业”,联合办公品牌爆发式增长。据统计,今年联合办公品牌从不足100个增加到2300多个,被称为联合办公元年。
“前赴后继”的初创企业为当时的联合办公创造了肥沃的土壤。联合办公恰当地为小微企业提供空为主体的办公需求,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死亡风险,创造了接触更多市场的机会,因此备受推崇。
很快,创业环境发生变化,初创企业数量减少,直接让行业陷入供大于求的局面。
于是,企业兼并、价格战、烧血扩张不断上演,市场内外的行业大多看空。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联合办公行业处于发展缓慢甚至暂停的战斗中。事实上,联合办公行业从来没有中场休息。
首先,在商业模式上,联合办公已经逐渐摆脱了原来的“二房东”形式,真正发展成为涵盖多种需求的集设计、高科技、办公服务于一体的办公空运营商。在客户群体选择上,不再局限于中小型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涵盖大型企业定制、服务型办公、中小型初创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
正如梦想加创始人王小路在2019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所说,联合办公不仅是一个行业,更是一种新的办公场景。
在空的布局上,国内联合办公可谓不遗余力。以梦想加为例。截至2019年9月,梦想加已在全国六个城市运营超过40个项目,管理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如果算上定制办公的服务面积,梦想加总服务面积近60万平方米,产品网络逐步完善。
联合办公企业现在面临的是如何平衡规模和利润之间的“矛盾”,或者说如何解决单一收租模式下企业利润疲软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纷纷“押宝”各种增值服务,在法务、财务、IT支持、营销等企业服务领域下大力气。因此,很明显,增值服务的回报非常少。
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众所周知,增值业务的成熟尤其需要一定规模的用户。当用户规模不足的时候,企业真正要做的是回过头去雕琢核心产品——office空,这才是最本质的问题。就像一个业内人士的评价:大家(办公品牌)都说好,但是客人来了就走了,这足以说明产品本身的问题。
显然,行业内不同品牌对发展路径的看法不同。
比如“换将”后,将个性化定制列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搭配创业、投资等分享平台吸引客户。同样,总部位于上海的米语将office 空与“知识共享”相结合,从搭建知识共享平台的角度寻找自己的差异化。
ATLAS Atlas在餐饮、娱乐、健身、购物等生活服务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优客工场以搭建集投融资和企业资源于一体的office 空社区平台而闻名。它想利用企业客户的聚合,找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点来提升营收。也有很多中小企业空,在宣传语言中融入艺术气息、科技元素、党派属性,尽力寻找自己的立足点。
品牌的“异才”不禁让人思考:办公室里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空?是各种“锦上添花”还是真正能解决需求的“雪中送炭”?
在亿欧看来,office 空业务的核心在于三个方面:产品、服务、效率。在这三个方面,梦是带头的。
梦想加把空产品的打造放在首位,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基于物理空的办公技术和服务公司。据了解,在过去的几年里,梦想加专门组建了一个数百人的团队,致力于让空产品更加科学、健康、人性化,以客户需求为基础。
今年5月,位于成都属地金焕中心的办公室空,也获得了井银认证。WELL Health建筑标准针对建筑间的空气、水、营养、光、适、适、灵七个维度制定了100多项审核标准。目前中国大陆只有十余个空项目获得该认证,包括戴姆勒大中华区总部和仲量联行上海分公司。
从客户的切身体验出发,梦想加的办公服务始终以实体空为中心。实现集办公科技赋能、品牌活动、企业社交于一体的“办公生态”。梦想加认为,只有首先服务于客户的底层刚性需求,增值服务才能最大程度地显示其价值。
梦想加敢于专注产品研发,通过打造从选址到设计、施工、智能管理,最后到运营服务的一整套标准化建设流程。这个流程既可以服务于0-10人的初创企业,也可以高效定制大企业,可以为自身降低成本,一定程度上节省大企业客户的时间和成本。
联合办公的“资本谬误”
回到WeWork,IPO严重受阻的根本原因是其基于科技公司概念的高估值无法得到有效支撑。当WeWork收购各个科技公司的时候,高速的规模扩张就已经开始了。在科技能力没有完全融入运营和产品体系的情况下,单纯的规模扩张显得过于粗放。
此时,WeWork努力寻求快速上市的动作,既是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也是其产品和模式精细化的迫切需要。据最新消息,WeWork正在通过贷款和债券寻求50亿融资,以弥补已经亏损空的现金流,熬过年底。
事实上,很多新的垂直行业不仅需要共同努力,而且需要快速上市,以获得足够的融资来补充现金流。比如长租公寓、民宿、互联网房产中介等等。
这是因为,一方面受中美角力和科技进步放缓的影响,另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投资市场逐渐进入投资与收益持平的时代,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进入资本市场的联合办公,可能会获得支持企业在寒冬中继续的现金流。
所以大部分合资公司总是紧盯“上市”,这其实是商业运作的“谬误”。靠讲故事和烧钱就能跑起来的企业,就像中了毒一样,会越来越难走出来。
未来联络处的天下,不一定属于行业上市“第一股”,但一定属于那些真正踏踏实实做精品,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或许办公室空之间的运营人员应该像梦想加一样,专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不断提升自己锻造办公场景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追逐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