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杭州亚运会滑板比赛落下帷幕,中国运动员取得了4个项目3金2银2铜的好成绩。与五年前的雅加达亚运会相比,当时中国滑板队只有张馨获得女子碗池铜牌。可以说,中国队在本次比赛的每个项目上都有所突破。然而,获得女子街头滑板银牌的18岁广东女孩曾认为,已经在亚洲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滑板,除了技术和难度之外,还需要在融入这项运动的文化方面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五年前,13岁的曾参加了在雅加达举行的亚运会。那届亚运会,滑板首次被列为正式项目。当时训练滑板不到两年的曾最终在女子街道赛中名列第四。“这几年,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心理上的。”练了六年武术、从南拳转来的曾说,她的滑线和“放大招”现在更稳定了。“中国滑板需要更多的交流,感受氛围并参与进来,享受比赛。难度要提高,但最重要的是享受游戏,融入其中。”
曾所说的“感受氛围”、“参与其中”、“享受比赛”,其实指的是对滑板文化的融入和认同。根据国际奥委会发布的滑板比赛原则,运动员不仅要展示出自己最擅长的技术,还要在难度、速度、执行力、风格等不同维度进行评估。而“风格”是一个很难快速把握和提升的指标。冬奥会中的单板滑雪技术在运动形式和文化内涵上与滑板有很多相似之处。肖恩·怀特、平野步梦和其他人的成功与他们成为这项运动的文化标签有关。他们不仅在球场上展示了高超的运动技能,也展示了球场外生活更加丰富的一面。
从这个意义上,滑板项目的运动员可能需要一个更长的成熟周期。13岁的杭州亚运会滑板女子街式冠军崔宸曦就表示:“刚开始接触滑板时,我觉得它就是个很好玩的运动,后来才知道,还有街头滑手、还有滑板精神……以前都是在平地上滑,后来才知道滑板有道具,有台子、碗池和街式。”由此可见,崔宸曦对于滑板运动的了解,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入。练习了6年的曾文蕙也没打算停步,“我非常热爱滑板运动。”她说,“她(崔宸曦)非常优秀,是中国的未来。但我会和她一起进步,一起去闯荡世界。”(北京晚报)